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製竹簸

原臺南縣關廟鄉也就是今天的臺南市關廟區,曾是竹編重鎮。臺灣在清朝即出現精緻竹製品,1950年代,關廟地區從事竹業者多達70%,只要一張小竹椅,不論在客廳、門廊、大樹下或路旁,處處都可以工作。竹工幾乎是全鄉民的農家副業,住家也就是工廠。1970年代,傳統竹藝没落,有志之士紛紛轉型加入創意與藝術性。照片攝影者黃金財先生敘述:「竹簸在傳統農業社會為日常生活所廣泛使用的器皿,如曝曬番薯粉、茶葉、咖啡豆、麵條等,都會使用到三尺半的竹簸仔。竹簸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器具,也是臺灣農村鄉土情最貼切的符號。」熱愛鄉土文化的黃金財先生自1970年代走訪各地,用鏡頭記錄風土民情與產業文化,鏡頭下有些傳統產業與古老技藝幾乎消失或式微,照片也格外值得典藏。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徵集入選者
  • 取得方式
    老照片徵集計畫
  • 撰寫者
    文字-黃金財.謝玲玉
  • 創作者
    攝影.提供-黃金財
  •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19/11/28

    拍攝時間
    1976
  • 媒體類型
    照片
  • 尺寸
    寬12.6*高8.8cm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