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水源地

新竹水源地

本圖出自《新竹市大觀》,第一六頁。照片為新竹水源地。

大正14年(1925)在國庫補助金和新竹州補助款下,開始建設新竹水道,至昭和4年(1929)完工通水,工程共花費1,065,000圓。[1]水源取自頭前溪支流的隆恩圳,沿途設置六個集水井,集伏流水流入喞筒井,再以幫浦送到赤土崎十八尖山的新竹水源地,經分水井、沉澱池、沉澱井、過濾池、過濾井到淨水池處理後,以自然重力的方式供水至新竹市區,改善水源不足和衛生不佳的狀況,並設置消防栓以供消防之用。[2]水源地目前尚存過濾井建築、水錶室、淨水池等內部建構,民國100年(2011)列為古蹟。[3]


[1] 新竹街,《昭和四年三月 新竹の水道》(新竹:新竹街役場,1929),頁19、61。

[2] 黃俊銘等,《新竹市日治時期建築文化資產調查研究》(新竹:新竹市政府,1999),頁56-57。

[3] 新竹水道-水源地,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10725000002,2019年7月31日瀏覽。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小山權太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0/06/20
  • 媒體類型
    照片
  • 出版者
    臺南新報臺北印刷所圖書出版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