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臺南市鹽水區朝琴路,老一輩的居民仍習慣稱之為竹仔街。朝琴路之名源自於故省議長黃朝琴對竹仔街改造的劃時代建設與貢獻。鹽水名仕黃朝琴先生曾任外交官、首任官派臺北市長,1946年政府創立臺灣省參議會,他即膺選臺灣省議長,共經歷第一、第二、第三屆臨時省議會,以及後來改制的第一、第二屆省議會,共達17年之久。竹仔街因為住著黃朝琴先生這樣一位聞人,當時前來洽公、請益、求事或拜訪的政府要員、民意代表、地方人士絡繹不絕,每每有大人物來訪,俗稱「烏頭車」的官員座車進入小徑就吸引附近居民圍觀。但竹仔街舊街通狹隘難會車,常見交通打結。老照片畫面中,一輛大轎車駛進竹仔街,路人好奇圍觀或頻頻回頭多瞅幾眼,老街道當下應該已是寸步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