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來,魯義姑大義退齊兵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漢代劉向《列女傳》中就有記載,古本《列國志》中也有《魯村姑秉義全社稷》的回目。元代戲曲家武漢臣作有雜劇《棄子全侄魯義姑》。
春秋時期,齊軍攻打魯國,部隊行軍至魯國郊外見一婦人抱著一個孩子、領著一個孩子倉皇逃命。眼看齊軍就要來到,只見那婦人丟下懷中抱著的孩子,抱起領著的孩子向山里奔跑,齊軍將領感到很奇怪,快馬加鞭追上來,攔住去路,問她為什麼將懷裡抱著的孩子丟下,抱起領著的孩子快跑。婦人回答說:「原先抱著的孩子是我的兒子,領著的孩子是兄長的兒子,在這生死關頭,我難保兩個孩子的性命,我寧願丟下自己的兒子,也要保住兄長的兒子。」齊軍將領聽後十分感動,當即放走了婦人和孩子,感嘆道:「魯國一個平民村婦都能深明大義,捨己救人,朝中的官吏更不得了,這樣的國家侵犯不得啊!」於是,派使者將此事稟報齊君,懇請退兵。齊君聽後也頗為感慨,遂下令退兵。因此,魯國免遭一次兵刃之災。魯君聽說後,賜予那位婦女很多財帛,並尊之為「魯義姑」。
民國五十四年通霄慈惠宮的彩繪作品,被譽為劉沛子孫三代於同時期宗教彩繪作品中最精彩的傑作,彩繪工程屬於對場性質,除劉沛家族之外還有客家彩繪名師張劍光與邱有連,劉沛家族主要負責三川殿,門時與龍邊的彩繪,本時期工程仍由祖孫三代平均分配彩繪施做範圍,現保存完整。
當年的廟宇彩繪畫壇,北部以苗栗的張劍光為主;南部則是府城名筆潘麗水。而中部的廟宇彩繪藝師,則是以劉沛為首。劉沛的作品種類多樣化,有傳統彩繪、玻璃彩繪等手藝;另亦有大木結構設計、醮壇、書畫等作品留世。
劉沛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楊康鄉,於光緒 11 年(公元1885年)生於台中石岡,是自先祖來台之後的第六代,為劉氏家族在台第五代劉石嬰之子。劉沛在家中排輩行二,有一兄長劉楊、下有胞弟劉乖、胞妹劉娶。據一些論文資料指出,石岡劉氏家族自劉沛然以前,並無涉及油漆、彩繪等手藝工作,而是以製作及販售糕、粄類食品為業。而劉沛在幼年時曾讀私塾,於19歲時,向謝來發先生學習糊紙工藝、醮壇設計、家具彩繪、玻璃彩繪等手藝,並遷籍至台中葫蘆墩謝來發宅中。當時追隨謝來發的徒弟很多,然真正經歷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者,為數寥寥。據謝來發後人耆老謝舜卿先生的講述,大多學徒幾乎都學了點與彩繪相關之技能以後,就各自出去承接工作。唯獨劉沛然完成了三年四個月的全程學徒學習。故此可以說劉沛是從傳統師徒制中出身者,具備了典型的匠師技藝傳承的認可。
劉沛在謝來發門下期間,除了糊紙工藝、醮壇設計、家具彩繪、玻璃彩繪的學習以外,也學習過塑像、書畫裱褙等技術。更因為私塾的背景,劉沛成為當時少數能通文墨的少年人,故謝來發承包工程中的題字落款部分,大多交由劉沛負責。
劉沛於23歲時正式學成出師,當時,已拉起一堆屬於自己的彩繪班底。而胞弟劉乖也在劉沛21歲的時候,加入劉沛的彩繪團隊。大甲瑞蓮堂也是目前田野調查資料中,可以考察到的劉沛存世之最早期作品。
在 34 歲 (1918年)左右完成張廖家廟工程後,前往南投一帶作發展。此後,劉沛的創作與承包作業逐漸進入興盛期。39歲的劉沛,返回台中東勢地區參與當地的下城陳宅彩繪工程。並在隔年回到南投,完成了埔里鎮茄苳腳李宅的工作案。在劉沛41 歲時,經同業陳茂雲引薦,劉沛得以至台中豐原慈濟宮工作。完成了豐原慈濟宮的工程,在公元1926年間,劉沛轉至台中潭子一帶發展。
同一年裡,台中市西屯區的張慶新堂於建造之際,也邀請劉沛至加入團隊,承作彩繪工程。在這段時間內,劉沛也接下霧峰宮保第彩繪工程、土牛劉啟成德馨堂等工程。並且在他45歲,完成台中名族——霧峰林家的景薰樓建築案。劉沛彩繪團隊逐漸成為台中一帶最為有名氣的工程團隊之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