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人來攘往,交易熱絡,畫面中仍見攤商搭棚營生,人們戴斗笠赤足的純樸景象。此景為日治時期老鹽水「都市更正」前的菜市場,遠處彎角處正是通往未拓寬的布街、圓弧的二層樓房即今天伽藍廟斜對面的仁順藥房一帶的舊店鋪。日本大正9年(1920),日本政府對臺灣實施街庄制度,鹽水街即屬於臺南州新營郡。日政府於昭和年間在臺積極進行「都市更正」或稱「市街改正」,鹽水港市街隨港口衰微,市中心逐漸從護庇宮(媽祖宮)前的鹽水港一帶北移到現在的伽藍廟及市場一帶。鹽水市街更正後,主要街道都依都市計畫拓寬成15公尺道路,店鋪門面建築整齊畫一,當年主要更正的街道為今天的三福路和中正路,三福路街道舊名為布街,中正路北段舊稱伽藍廟街,主要街道上都鋪設有人力車便車道,就像火車鐵軌,交通很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