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臺灣城北門拱辰門至禾寮港間已形成一條坑仔街,街的北面設立臺灣總鎮署衙門,成為聯繫總鎮署與臺灣縣(赤崁樓)以及十字街間的重要道路,是總兵出入必經之路,故稱總爺街。
相傳總爺街風水為蜈蚣穴,頭部位於頂土地公廟,尾部則在下土地公廟,街道蜿蜒狀似蜈蚣身體,而兩側分歧出的小巷弄,則似蜈蚣的腳,因而造就了當地36富戶,有「九萬二十七千」之說,顯見當時的富庶。總爺街是府城進出大北門的要道,加上多富商顯達居住,街上的店屋隨著街道凹退,以作防守,而總爺街兩端盡頭的土地公廟,也形成「路頭路尾土地公」的傳統街坊結構。街頭的鎮轅境頂土地廟,相傳因王得祿為報當年曾受土地公刺激而奮發之恩,因此奏請朝廷封賜(另一說為總兵大人要拜土地公,故將土地公的位階提升),為民間少數受封官階的土地公;街尾的下土地公廟乃由軍民鳩資,相傳因地勢較低,可擋住財富,故有「求官上土地、求財下土地」之說。
日治時期,新闢公園路取代,總爺街也退居為普通巷道,戰後改稱崇安街,更隱為都市街廓中的一條小街。十多年前,因「總爺文化祭」再度喚醒這條沉寂老街,街上老字號「連得堂」餅舖也再啟餅爐,如今,古早味粿舖、百年麥芽糖老店新順發行,以及古意盎然的街道,讓崇安街成為體驗早期庶民生活的最佳場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