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嶺後街、嶺前街

府城的城垣內,屬於臺南臺地西部,因被德慶溪以及福安坑溪兩水道切割,造成城內地表自然起伏,形成赤崁、山仔尾、山川臺、崙仔頂、覆鼎金、尖山、鷲嶺等七座小丘,稱為「府城七丘」。

    嶺前街與嶺後街是以七丘之一的鷲嶺為參考點而劃分出來,鷲嶺為昔日府城的最高點,海拔14公尺,由於附近是北極殿,因此舊時府城有句諺語:「上帝廟埁墘,水仙宮簷前」,指的便是鷲嶺處的北極殿階梯,正好與水仙宮的廟簷同高,形容鷲嶺的地勢之高,也反映兩地間的地勢落差。

    嶺前街與嶺後街成街極早,據康熙年間沈光文在〈平臺灣序〉中提到:「嶺後、嶺前,閭閻接地」便說明當時房屋眾多、市集繁華,而清康熙23年(1684)《福建通志臺灣府》中已見有嶺後街,亦足以證。嶺後街舊時商況興盛,如清朝時期的文人藝術家兼富商林朝英,其祖父林登榜康熙間來臺,於府城嶺後街創立「元美號」,經營砂糖、棉布的海運貿易生意,名噪一時;此外,尚有陳氏家族在此創設的「元益藥舖」,亦是府城眾人皆知的藥舖。而嶺後街早年也是粧佛業集中之地,據日治時期《臺南市工商案內》記載,從枋橋頭到嶺後街一帶便有來佛國、佛西國、承西國、小靈山、西方國、西佛國、人樂軒等數間粧佛店,一直延續到戰後,至今此處仍是府城粧佛業者集中之處。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嶺前街從民權路一段199至民權路一段64巷路段南側;嶺後街從民權路一段220巷口,過中山路至民權路二段與中山路79巷交會處附近。
  • 事件
    清領時期的嶺前街、嶺後街,日治時期為高砂町,戰後為民權路一、二段。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2.993776
  • 所在地-經度
    120.206495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張耘書,《臺南府城舊街新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 時間分期
    清領時期
  • 交通方式
    汽車、機車、公車、步行
  • 撰寫者
    張耘書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2.993776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206495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臺南市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中西區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嶺前街從民權路一段199至民權路一段64巷路段南側;嶺後街從民權路一段220巷口,過中山路至民權路二段與中山路79巷交會處附近。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