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59年《臺灣縣志》中便有「柱仔行街‧在寧南坊」之記載,不過舊志並未提及「柱仔」所指為何,因此出現了販賣木柱的商行,或買賣建材業的集中地等說法,亦有一說此處地近大南門,曾是貨物集散地,因為挑夫聚集成為「挑仔行」,後音轉為「柱仔行」。
柱仔行街鄰近臺灣府學(今孔廟),不但是府署與縣署官員來訪孔廟的路徑之一,且位在小南門進出要道,人潮熙攘。清中葉後,周圍便有引心書院、海東書院、嶺南會館等公共建築,文風鼎盛。日治時期,柱仔行街被幸町、綠町段道路切割,戰後再將原本為南門路巷道百尺長,4、5公尺寬的道路拓寬為東西向9公尺,使得街道空間改變。且從日治到到戰後,隨著臺南州廳的設置、孔廟大修、兩廣會館改為教育博物館、大南門修整…等,與周邊建物的串連,也讓柱仔行街變成兼具休憩遊覽的景點。
戰後,名為府中街,近年更悄然地進行一場改變。自當地居民開啟社區總體營造,到孔廟文化園區成立,以生活環境博物館理念規劃歷史性街區,涵蓋於其中的府中街也重塑成景觀街道,襯著每逢花期盛開的莿桐樹,不但有「刺桐花巷」美名,同時也是品味臺南人文與藝術氛圍的好地方,兩旁延伸的「鹹菜巷」、「甕仔井街」,不乏創意小店,讓這條街道再度展現迷人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