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為早期府城五條港主要輸出的貨物,米穀多由小北門運送進城,因此形成米街,由於米廠聚集,街頭巷尾買賣米、磨米的需求,隨處可見擺設石臼等碾米的器具,附近也留下如「粗糠崎」、「石舂臼」等許多相關舊地名。在此工作的碾米工人,因從事耗費體力的工作,所以需要飲食補充體力,日久,周邊便發展出許多「飯桌仔」,從清末到日治時期,附近小吃攤商匯聚,十分熱鬧。
戰後,攤商更由石舂臼、赤崁樓旁,一路延伸到中山路,發展成臺南市規模最大、也最知名的民族路夜市,每到夜晚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如此景象長達十餘年,其後因交通與環境衛生問題,多數的攤商被遷至小北夜市,石舂臼才逐漸式微。
米街旁的廣安宮,原位在明寧靖王府鼓樓,舊志記載為「王宮」,在臺江陸化前,廣安宮曾面對一片波光粼粼。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街道擴寬,廟宇遭到拆除,遷與共善堂合祀。
米街不僅商業興盛,更是文人薈萃,府城第一位進士施瓊芳,便出身米街,其家學淵源,精詩歌古文辭,道光25年(1845)高中進士,因性情恬淡而未入仕,後於掌教海東書院,致力教育工作,而使臺灣學風盛極一時。其子施士洁(855─1922)詩文俱佳,光緒年間也登禮闈,父子同為進士,為開臺唯一一對父子進士,也讓米街多了「進士街」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