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16年(1890)有位台灣巡撫叫劉銘傳,當時要興建基隆到台北鐵路時,鐵路工人在七堵橋下之基隆河清洗便當盒時,無意中發現便當盒裡竟閃閃發光,經過鑑定後確認是金砂,於是大家便一窩蜂地溯河而上邊挖邊淘洗,不惜將兩岸的菜園果樹破壞也要找到金礦源頭,文史記載當時淘金客有三千多人。我們知道有砂金即有山金,因為砂金乃山上的礦床、礦脈風化、崩山、下大雨,被大水沖下,由上游流至下游,由大變小,由小變砂金,其源頭就是山上的山金。所以當初就從七堵橋邊淘砂金,邊往上游尋找源頭,經過暖暖、四腳亭、瑞芳至猴硐以上就沒有砂金了,即表示基隆河砂金就是從猴硐的大粗坑溪沖刷而下,終於發現金礦源頭就是來自三貂嶺山上之小金瓜露頭,從此即展開九份的淘金熱潮。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