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07年(民國96年)茶業改良場首次辦理阿里山小葉種紅茶推廣與技術轉移。照片中右二為茶業改良場黃正宗分場長,右四為總場林金池課長,正在指導使用新型小型紅茶揉捻機。
2000年(民國89年)以後,台灣茶業消費逐漸多元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紅茶來自魚池鄉日月潭得大葉種紅茶,但逐漸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隨後南投縣名間鄉藍芳仁總幹事開始推動小業種紅茶,尤其是金萱紅茶,漸成為市場寵兒。
此時高山茶區正因為夏茶銷售不佳而苦惱,這股紅茶熱潮反而帶給高山夏茶一線曙光,夏季茶葉生長快速,且茶葉中苦澀的茶多酚類物質含量較高,反而適合藉著紅茶製造的過程轉化成滋味良好的茶湯。
魚池分場的郭寬福分場長隨後推動計畫,透過茶業改良場的技術轉移與推廣活動,將紅茶的製法套用在高山小葉種上,屬於傳統式紅茶,滋味不似大葉種濃烈,橙紅鮮豔,晶瑩剔透,喝起來不苦不澀,喉韻極佳。本照片拍攝自2007年(民國96年),茶業改良場辦理首次的阿里山小葉種紅茶推廣與技術轉移,由龍香茗茶共同經營產銷班合資購買紅茶揉捻機,於茶農李志謨的茶廠接受茶業改良場的技術轉移,當時由林金池(圖右四)、黃正宗(圖右一)輔導茶農。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