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青心烏龍植體各部位組成及養分含量調查

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4卷,由王為一發表之「青心烏龍植體各部位組成及養分含量調查」研究論文。

冬季自然生長的 10 年生的青心烏龍茶樹,於春茶萌芽前,植體各部位所組成的比率中,粗根不但所佔乾物量最高,並含有最高量的有機養分及高量的無機養分;葉片、細枝與細根含最高量的無機養分卻含較低量的碳水化合物;中枝、亞主枝、主枝與幹部則含較低量的無機養分與較高量的碳水化合物。

雖然修剪會讓相對強株損失稍多些的無機養分及碳水化合物,不過不同植體部位才是真正造成無機養分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差異的關鍵。鈣、錳為高度集中在茶樹上層的元素。因此也是經修剪後樹體損失最多的元素,檢查經春茶前中剪重新培養葉層後的當季冬茶茶菁,發現鈣、錳、鐵較對照組減少約 10%的含量,鉀則減少 5%的含量。

亦即不同植體部位,才是真正造成無機養分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差異的關鍵。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賴正南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4
  • 時間起
    200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