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3卷,由蔡憲宗、蔡依真、廖文如、張清寬與王裕文共同發表之「台灣地區青心烏龍品種外表型及 AFLP 標記變異之研究」研究論文。
茶樹為多年生作物,以往皆是利用農藝性狀差異來區分不同的品種,但是這些都易受環境及栽培方式影響而改變,而呈現出一個連續性的變異,用傳統的方法來分類族群是有困難的,且可能無法反映出真實的遺傳相似度。
青心烏龍為台灣地區最重要的栽培品種,栽培面積超過 50%,據傳為林鳳池氏於咸豐五年(1855)自大陸福建引入青心烏龍茶苗,種植於凍頂山,並於 1910 年由平鎮茶業試驗支所,從既存之地方品種中進行選種,由總督府命名並加以推廣種植。青心烏龍在不同地區調查其農藝性狀有明顯差異,但無法確認是環境影響造成其外表型的差異,或是本身遺傳物質不同造成的。
本研究利用增殖片段長度多型性(AFLP)分子片段標記來調查台灣個地區所栽培之青心烏龍品種 DNA 變異情形。比較來自幾個主要茶區的 30 個不同茶園樣品,使用 9 組引子進行多型性分析,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地區之青心烏龍其核酸序列具有變異,30 個樣品的平均遺傳相似度達 92%,差異最大的樣品其相似度只有 56%,提供了外表性狀差異性的遺傳上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