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2卷,由黃謄鋒、李清柳與張允恭共同發表之「手採茶園改行軌道機採之研究」研究論文。
台灣產製部份發酵茶之手採茶區如南投竹山、雲林古坑、嘉義梅山及台東、花蓮等,其中甚多茶園為種植於台地或設置平台階段之坡地,具有發展機械作業潛力,有鑑於這些茶區未來將遭遇人力減少,作業成本增加之困境,本計畫乃引進作業精度高且省工之茶園軌道作業系統於南投竹山手採茶園,以實施機採及剪枝為主,中耕施肥等作業為輔,於茶園中分別實施軌道作業機採區,雙人式機採作業區及傳統人工手採區三處理,茶樹經冬季剪枝整型後,於春茶開始採茶作業比較。
試驗結果顯示剪採回程之重複剪切率比較,軌道機採作業平均約1.5%而雙人操作採茶機為 3.3%。証明軌道作業精度高,採摘過程中對採摘面上茶芽的重復剪切情形少,有利於機採之茶菁品質控制。相同試驗茶園面積(4 行 ×30 公尺),手採須 1.57小時/16 人,以雙人式機採 0.2 小時/2 人,軌道機採 0.42 小時/1 人,由作業時間估算,軌道式之工作效率約為人工手採之 60 倍,而軌道機採之茶菁中含老葉量比雙人機採少,亦即採茶效果優於雙人機採。因此軌道作業在本試區之機採試驗,已充分發揮其省工及作業精度高之優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