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戰後桃園縣各鄉鎮市志編篡的特色與侷限

鄭氏一文以桃園縣各鄉鎮編篡的地方志為主題來探討志書編撰的特色與優劣。桃園各鄉鎮市的志書編撰,雖從民國64年的蘆竹鄉志開始,但大規模的出現要從民國76年的解嚴使台灣本土意識抬頭,加上79年時台灣省民政廳長林豐正要求各鄉鎮首長盡早編列修志計畫開始。從此之後,桃園13個鄉鎮市陸陸續續編寫出各種體例不一的地方志書,這些地方志書有固定年限的再修,也有僅修一次的案例。

鄭氏詳細比對了13個鄉鎮志書的編寫、體例及優缺點,從而列出幾點要項,一是部分志書的史實認知不足,至內容錯誤,這類錯誤常出現在對日治初期的初等教育的改變。二是篇章內容不一,有的章節動輒百頁,有的卻僅有一頁。三是未依學術體例規範撰寫,難以查明對錯,或是毫無資料來源,或僅有口述訪談。四是志書呈現大量數字表格卻未多加分析及解釋,說明其消長原因。五是太過專業化的分析與敘述,忽略了志書的閱讀者亦包含一般大眾。六是章節標題與內容不相符合。七是以「詳今略古」為原則,但略古的原則又是以何為始?是以荷西、鄭氏、清領、日治或是戰後?八是對單一研究的內容抄錄過多,容易有抄襲之嫌。九是違反了「生人不立傳」的原則,部分志書要求編篡者對地方有功者或地方民意代表列入志書以表揚其功,卻未考慮到該人尚仍在世不予立傳的基本原則。十是部分志書的篇章如生命禮俗篇、姓氏源流篇等幾乎是全桃園乃至全台皆為一致這些廣為熟知的內容是否有必要列入各地的志書中?

鄭氏羅列的十點係針對過往的志書,但也提出對未來志書編篡的意見,如應更多的利用研究者的研究論文、取得第一手的史料,並應要思考如何突顯地方特色,未來的志書編篡,或許也能採取突破傳統非概論既有的課題,而是選定重要的課題來發揮,或是專題模式單獨成冊,以加深、加廣地方志書的內容,成為未來地方志書的編篡模式。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鄭政誠
  • 創作者
    鄭政誠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19/07/31
  • ISBN
    978-986-05-9418-8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