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0卷,由蔡俊明與陳右人共同發表之「採摘程度對茶菁收量與製造包種茶品質之影響」研究論文。
合理的採摘模式,可以維持茶樹正常發育。本研究以採光不留新芽葉、留一新芽葉、留二新芽葉及慣行法 (只採一心二葉或三葉) 為對照,四種手採的採摘程度處理青心烏龍茶樹,並在生長季結束後,調查冬季淺剪枝生物量 (葉片及枝條重量)、樹高及樹冠等,以探討採摘程度對茶樹生育的影響。
在第三年所調查的生物量中,葉片部分與慣行法比較,以不留新芽葉處理者之葉片重量減少86.2%,留一新芽葉減少37.9%,留二新芽葉者減少16.8%;對枝條重量而言,以不留新芽葉處理者較對照減少93.9%,留一新芽葉者減少50.2%,留二新芽葉者減少20.3%。樹高、樹冠隨採摘程度提高而變小,其年生長量亦同。
茶芽葉性狀方面,除了夏茶第三節間長慣行法與採光不留葉、留二葉等二處理有差異外,其餘性狀各處理間皆無差異。採光不留葉處理屬於過度採摘,是不良採收法,將全部新長芽均採掉,所以產量最高,但第三年總產量有降低的趨勢。
在製造包種茶品質上四個處理差異不明顯,可能是由於採光不留葉處理新長出葉片在5葉以下即開面,與其他處理只相差一、二葉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