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部茶區季節性製茶品質特徵及技術改良

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9卷,由陳國任與吳聲舜共同發表之「加工方法對綠粉茶色澤及品質之影響」研究論文。

本文主要目的乃探討東部地區茶樹栽培品種各季節間製茶品質及化學成分之分析,作為採摘作業及製茶品質之參考。

早春茶及春茶氣溫較低,包種茶香味品質以青心烏龍最高,台茶12號次之,台茶17號最差;冬茶則以台茶12號品種較優。種植面積日漸擴充之台茶12號產期較青心大冇早,產量高,樹勢強,抗旱及抗枝枯病強,與青心烏龍產期分開可達產期調節之效果。

化學成分分析比較,可溶分含量以春茶最高,夏茶次之,秋茶、冬茶及早春茶含量較低、此與東部早春茶及晚冬茶滋味淡薄有關;咖啡因含量以台茶17號夏茶含量最高,台茶12號夏茶次之,青心大冇早春茶含量最低。胺基酸含量以春茶含量最高,夏茶次之,早春茶及晚春茶含量較低。東部茶區春末及夏季所製包種茶苦澀味較重,製作過程中宜重萎凋輕攪拌,減少苦澀味之產生。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賴正南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9
  • 時間起
    2000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