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桃園市的無形文化資產

文章取自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桃園文獻第8期「文化資產」:本文在介紹桃園市的無形文化資產,桃園市的無形文化資產共有17項,包含了傳統表演藝術5筆、傳統工藝7筆、民俗2筆、口述傳統3筆,占全台總數為3%

在客家傳統表演藝術中,客家山歌、客家戲、客家八音皆為重要資產,賴碧霞、黃秀滿分別為客家山歌及客家戲的翹楚,他們擅長表演各類技巧,亦是該項目的指標人物。客家八音以范姜新熹、謝旺龍分屬兩個不同系統,亦承擔傳承的重要任務;和成八音團則吸收兩大系統,除致力於薪火相傳外,也積極推動傳統藝術的表演而獲文化部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

傳統工藝技術資產保存者以大溪的木器技術最為著名,該木器技術可能源自清代林本源家族遷居大溪後帶動的木器製造業。其中又可細分為木器、木雕、木工藝等。在木工藝之外,傳統剪黏、交趾陶工藝美術的徐明河及重要土水修造技術的廖文密也身具傳統技術,廖文蜜對閩南瓦、琉璃瓦的施作皆精通外,更深諳傳統的尺吉凶與禁忌,對寺廟的修建技術也極為獨到,對保存修復文化資產貢獻良多。

在原住民的無形文化資產上,口述傳統是極為重要的保存歷史記憶的技藝,林明福是少數能吟唱泰雅古謠者,其演繹保存泰雅族群起源、族群遷移、祖先遺訓等重要元素,他也熟捻傳統音樂表演;黃榮泉具有口述傳統知識、技藝與經驗,也能吟唱傳統古謠,對保存族群知識、技藝貢獻良多。民俗及其保存者則有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及竹圍福海宮飛輦轎、過金火等兩大項。

作者指出,除了各項被提報者外,桃園市仍有不少值得提報的項目,如中壢仁海宮的十三聯庄祭典、南崁五福宮的五大街庄祀典或是三官信仰的三屆爐輪祀祭典等,不僅具地方特殊,更是開發歷史的縮影,這些都仍待更多研究者的投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世榮
  • 創作者
    陳世榮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9/09/30
  • ISBN
    2414-7729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