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9卷,由蔡右任發表之「台灣茶樹同功異構酶之變異與親緣相關之研究」研究論文。
對台灣75個品種、系進行酯酶同功異構酶電泳分析,結果產生17個條帶,品種、系間以5至13個條帶分布不等,基本條帶有4個,Rf 0.11、0.65,出現頻度均在96.0%以上,及Rf 0.59、0.76出現頻度均在100%,特殊條帶Rf 0.73、0.82、0.86,出現頻度為12.0%以下,平均條帶數為10.6條,其中台茶雜交育成品種、系平均條帶數為10.7條,栽培品種平均條帶數為10.4條,山茶系平均數條帶數為8.0條,大葉種平均數條帶數為12.0條。
經聚類分析在相似度75%時,可歸類成4個大類群,A、B兩大類群包括了大部分的供試品種、系,表示其親緣距離極為接近,亦表示茶樹種質資源的豐富性有限。次類群的聚類分析上,可將台灣現有的經濟栽培品種與雜交選育品種、系大致聚類分類,山茶與赤芽山茶是野生於台灣南投縣,其酯酶同功異構酶平均條數較少,兩者親緣相似度在75%,但與其他品種親緣相似度卻在90%以上,有可能台灣的山茶與赤芽山茶實已不是真原始的古老野生茶樹。
不過仍有部分品種、系不能清晰的顯示出明確的親緣歸類區分,須從基因的層次補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