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萎凋溫度與濕度對白茶品質之影響(Ⅱ)萎凋條件對白茶化學成分之影響

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8卷,由林金池與陳世雄共同發表之「萎凋溫度與濕度對白茶品質之影響(Ⅱ)萎凋條件對白茶化學成分之影響」研究論文。

茶菁在夏季自然環境下萎凋製造白茶,試驗結果顯示茶多元酚類含量在萎凋前30小時維持在22%左右,萎凋60小時,茶多元酚類含量降低至15%。茶湯pH值在萎凋期間由6.3降至5.9。胺基酸含量隨萎凋時間延長而增加。白茶自然萎凋期間,茶湯明亮度 (L值) 隨萎凋時間延長而降低,a值 (綠色) 萎凋後期明顯減少,b值 (黃色) 則急速增加,茶湯水色偏黃。

本試驗夏茶控制萎凋溫度在32℃,測定不同濕度處理之CO2濃度變化,顯示在高濕 (80%) 條件下,呼吸作用可以持續進行較長之時間,有利於茶菁各項代謝作用之持續進行,茶葉中之化學成分也可順利轉化,白茶成茶品質較佳。

低溫高濕短時間萎凋,白茶pH值、茶多元酚類、可溶性成分較高。茶葉游離胺基酸在萎凋期間明顯增加,其中春、秋茶胺基酸含量較夏茶為高。咖啡因含量在萎凋過程也顯著增加。三季白茶之茶多元酚類及可溶性成分,以夏茶含量最高,秋茶次之,春茶最低。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賴正南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8
  • 時間起
    1999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