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取自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桃園文獻第7期「學校與教育」:賴銀奎,桃園中壢人。民國89年到桃園縣政府入職。民國91年時入伍擔任替代役也是在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從擔任公職以來一直沒有離開過桃園教育局。
賴銀奎由基層幹起,奉行以身作則,不會讓新手直接面對老師、家長的詢問,會先詢問同仁這業務屬性再分發,若是新主管則將事情處理一部份再交由他,實踐「以身作則」。
在擔任特教科長期間,他提到早期父母多不願意讓外界知悉,現在特教生的人數反而增長,表示家長觀念和鑑定工具的進步,願意正視問題,積極尋求協助。教育局對於特教生的安排,需要衡量當地師資、資源、家長需求和法規做出適應的對策。而現今校園對社區的開放,產生許多意外事件,因此校園公共意外責任險的開辦,就可以讓這些意外案件不再無人負責。
教育制度在改變,早期以能力分班的現象已不復存,但家長在升學主義的桎梏下希望孩子能學得更深。他認為,以幼稚園來說,家長對於公幼和私幼的看法不一致,但公幼的目的不僅是學習,更是要學習面對未來準備的能力,維持孩子的學習動力比讀得艱深更為重要。
桃園教育的特色是私校多、原住民學童人數多、新住民後代也很多,因此需要運用不同教育方式,如設立原住民實驗高中、新住民學習中心,同時也須以不同的方式來激勵教師,讓教師重拾教學熱情,強化教學意願。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