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取自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桃園文獻第7期「學校與教育」:本篇為一介紹個人史料的文章,以新坡國小校長鄭來進所留下的七件史料為核心。鄭來進校長(1912-1995)出生於新坡地區,1932畢業於臺北第二師範學校,是觀音地區教育界的重要人士。
作者先釐清對鄭來進研究的一些錯誤,另外介紹四種史料,分別是
(一)就讀觀音公學校的賞狀。賞狀是殖民政府對台灣小孩在校內外優良行為的肯定。透過榜樣的形塑,使優秀的小孩成為同儕間學習的樣本,更藉以塑造日本重視的品德教育。
(二)鄭來進在臺北第二師範學校時期的自修室室長與室員紀念寫真照:這是鄭來進當自修室室長時的照片,可以見到其年輕時的模樣。
(三)葉書新年賀卡:為陳算妹寄給鄭來進之妻鄧香妹的賀卡。賀卡與過年時寫的賀年信性質相同,為祝賀之意。不過漢民族以農曆年為新年,鄭來進的兩張賀卡為新曆年一月一日收到,顯示此時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逐漸接受新曆年的改變。
(四)鄭來進日治時期的名片:名片是在與其他人初見面時介紹自己的工具。日本統治後,各地紛紛出現名片交換會,以拓展人際網絡,彰顯自己的社會階層位置。鄭來進所留下的名片共三張,最後一張名為「松久進」,正是在皇民化運動下,殖民政府要求教師或官員階級也能作為殖民同化的表率,響應政策。
歷史研究仰賴史料,作者用鄭來進的個人史料來凸顯史料的多元性,使研究者能夠在圖文對照之間獲得更具體的歷史感,以「透物見史」的方式深化歷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