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7卷,由徐英祥、蔡永生、張如華、郭寬福與林金池共同發表之「包種茶炭焙技術之研究─(I)烘焙方法與時間對半球型包種茶品質及貯藏性之影響」研究論文。
以100℃烘焙,比較相思炭炭焙、龍眼炭炭焙、電焙籠、電焙籠加紅外線面板、紅外線焙茶桶、焙茶機六種烘焙方法,及四種烘焙時間,4、6、8、10小時,對半球型包種茶的品質跟貯藏性的影響。
烘焙後,龍眼炭炭焙和電焙籠+紅外線面板2種烘焙方法所得品質較優,其次為相思炭炭焙,電焙籠及焙茶機而以紅外線焙茶桶烘焙者品質較差。
4種烘焙時間,除紅外線焙茶桶隨烘焙時間之延長,品質愈趨下降外,其餘5種烘焙方法大抵以6~8小時所得品質較優。
隨烘焙時間之延長,形狀、色澤及水色變異不大,香氣、滋味評分變異較大,而烘焙後之官能品質顯著改善,主要化學成分兒茶素、咖啡因無明顯差異,胺基酸則呈顯著減少,色差計測色值顯示,色相愈趨黃褐色,彩度增加,更趨近半球型包種茶應有之水色。
以鋁箔積層袋包裝室溫貯藏,於0、6、12個月進行官能分析,顯示經6個月貯藏後,品質皆顯著劣變,至12個月後之總品質,劣變程度幾乎一致,唯烘焙時間較長者(10小時),劣變速率較烘焙時間短者(4小時)稍呈延緩。

烘焙方法與時間對半球型包種茶品質及貯藏性之影響.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