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茶葉生產及其多元化利用

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3卷,由阮逸明發表之「台灣茶葉生產及其多元化利用」研究論文。

台灣光復,政府更積極復興茶園,改組茶業研究專責機構成立茶業改良場,改良耕作及製茶技術,1973年(民國62年)再設立茶葉生產專業區,將茶業科技研究與產製技術相互配合,使台灣成為獨一兼具不發酵茶類 (綠茶),部份發酵茶類 (包種茶、烏龍茶) 及全發酵茶類 (紅茶) 產製技術的產茶地區。

隨食品科技的發展及消費者追求新口味,新風潮的要求,各類食品加工均朝向多元化發展,茶葉產品自不例外。茶改場為開創台茶發展新局面,擴大茶葉消費型態及提高茶葉附加價值,近年來研究開發完成各種茶葉產品諸如:速溶茶、罐 (瓶) 裝茶飲料、茶果凍、茶果凍蛋糕、茶葉軟糖、果茶、餅茶、加料 (調味) 茶、粉茶、茶酒、茶雞尾酒及茶菜等,經各界品嚐,極獲好評,並將其加工技術陸續轉移民間從事商品化生產。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賴正南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3
  • 時間起
    199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