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2卷,由徐英祥與阮逸明共同發表之「台灣茶樹育種回顧」研究論文。
本場前身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安平鎮茶樹栽培場成立於1903 (民前9年),即開始進行品種改良,首先從在來品種中選擇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硬枝紅心,稱為台灣四大名種。
1911 (民前1年) 由茶樹栽培試驗場場長技師山田秀雄訂定茶樹育種計劃,同年播種青心烏龍、青心大冇、枝蘭、大葉烏龍、黃柑、三叉枝蘭、埔心、印度雜種、漢口、蒔茶等十品種種子,為茶樹育種工作之開端。
1916 (民國5年)訂茶樹人工雜交育種法,11月以青心烏龍種和黃柑種雜交20朵花,獲得三個果實四粒種子、播種後發芽二株雜交個體,至台灣光復前共獲得二千餘雜交個體。
1945 (民國34年) 台灣光復後,37年起重新整理並依據茶樹育種程序進行選種及人工雜交試驗。至1983 (72年) 止本場及魚池分場從日據時代遺留之育種材料以及光復後人工雜交之個體中,分五批申請為台1號至台茶17號共17個茶樹新品種,分別適製紅茶、綠茶、包種茶、烏龍茶等各類茶葉。
茶樹育種為茶業之根本,茶業之經營欲求量與質的突破,首要有形質優良之品種,並在適宜之氣候土質下,以完善之肥培管理,良好之製茶設備與高度之製茶技術的配合始能達到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