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倒下的「軍功碑」

此篇詮釋資料主要引用收錄於西元2010年3月出版的臺灣文獻季刊61卷1期的〈花蓮地區日治時期慰靈碑遺跡初探〉,由潘繼道先生研究撰寫。本文藉由遺跡田野踏查、相關史料文獻,從慰靈碑(紀念碑)的建立背景、內容及現況等,探討、研究日治時期花蓮地區的慰靈碑,並提出省思。根據潘繼道先生之研究,旮日羿‧吉宏的碩士論文〈即興與超越:Seejiq Truku村落祭典與祖靈形象〉中,曾訪談銅門的耆老,耆老們提到銅門神社於數十年前,因山洪爆發而被沖毀;圓柱形的「軍功碑」,則並不清楚它是什麼,也不在意它代表什麼意義,只說它是日本人做的東西。每年6月,日本警察會召集銅門附近的部落到神社舉行祭祀,並在「軍功碑」的位置舉辦舞蹈比賽。紀念碑無法確定是否與神社一樣是與慰靈有關。或者,它就如同當地人所稱呼的「軍功碑」,是稱頌攻打「霧社事件」賽德克族(Sedeq)反抗者的日本軍警戰役成功的「軍功」碑(或「旌功碑」)。銅門祠的「軍功碑」戰後遭人推倒。而此碑到底是紀念戰功,或是屬於慰靈碑,目前資料不足,無法妄下結論。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虹霈
  • 創作者
    潘繼道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10/03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