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詮釋資料主要參考〈花蓮地區日治時期慰靈碑遺跡初探〉,收錄於西元2010年3月出版的臺灣文獻季刊61卷1期,由潘繼道先生研究撰寫。本文藉由相關文獻、遺跡田野踏查,從慰靈碑(紀念碑)建立的背景、內容及現況等,探究這些日治時期花蓮地區的慰靈碑,並提出省思。根據潘繼道先生之研究,根據鈴木生所撰寫的〈臺東線從業員殉職者並に(日文)死歿者記念碑除幕 式〉,這座紀念碑乃作為臺東線鐵道三十週年紀念事業而計畫設置的, 並在日本紀元兩千六百年(昭和16年(1941))的最後一天,「建國紀念日」前一天的2月 10日下午,在花蓮港鐵道出張所所長東春一、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長副見喬雄、相關官員、鐵道部員工、遺族、來賓等的見證下,以神道教的儀式完成建置。戰後,為了抹除日本統治的痕跡,民國35年(1946)以紀念接收東部鐵路與公路為由,將碑上「獻身奉公」四字抹除,改刻「接收紀念」四個大字。不過石碑後方仍可見當時立碑的年代「皇紀二千六百年」。
這座慰靈碑的碑體屬於自然石,乃昭和15年(1940)於木瓜溪災害復舊工事時,於溪中所發現。當時覺得將來用得上,因而將之搬出。碑體正面中央,刻有由前任總督小林躋造揮毫的「獻身奉公」四字,之所以立於出張所正面內側,乃期望鐵道部人員在朝夕見到碑體之際,能緬懷過去,並期望將來的發展與改善,同時也作為今後鐵道部員工物故(死亡)者永續合祀之用。「獻身奉公」碑建立當時的合祀對象,包括殉職者6名、病死者127名、其他蕃害犧牲者4名,以及在昭和12年(1937)「支那事變」(即「蘆溝橋事變」)之後被徵召入伍戰死的7名,一共有144名的靈位被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