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共21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13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14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15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16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17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18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19張
跟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有關的相片,第20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

文章取自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桃園文獻第6期「宗教與信仰」:陳氏一文旨在介紹大溪齋明寺的由來與建築。齋明寺最早創於道光年間,由李阿甲創立,後經歷五個住持,最初是李阿甲至普陀山法雨寺批剃請回觀音像與寶缽,建成福份宮,初期規模可能很小,至第二代住持黃士琴於同治12年上任,將福份宮遷移到距離原地60公尺處,藉由地方士紳捐獻,改建為瓦茸堂宇,並改名為齋明寺。第三代住持胡阿九時在明治44年時發,由信徒發起重建,乃為今日之面貌。就建築風格而言,正殿保留齋堂的原建,戶外的石燈籠為日治時期的美學,惜字亭為客家人傳統習俗,萃靈塔表現了清代亭閣造型之美。


在神像上,齋明寺為佛教系統,除觀音像外,佛陀、地藏菩薩、目連尊者、迦藍尊者與達摩尊者也都列位其中,但也有民間信仰系統的存在,如註生娘娘與土地公皆是台灣早期開發過程中必列在主尊供像兩旁的神祇,這正反映了移墾社會中對於生育及農業社會的人民需求;另外也有羅因祖師像,這係是因為齋明堂傳承至龍華齋教,因此紀念創教祖師羅因。故齋明寺的神像,展現了自清代以來不同宗教系統的信仰風格,更是移墾社會的大縮影,故齋明寺乃為著名的古蹟與宗教聖地。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撰寫者
陳清香
創作者
陳清香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8/09/30
ISBN
2414-7729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