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0卷,由楊盛勳與曾富生共同發表之「茶樹產量、發酵力與農藝性狀之相關研究 I」研究論文。
本試驗調查茶業改良場48個品種,依其適製性分為適製綠茶、適製部分發酵茶與適製紅茶三群進行分析。
植株與芽葉的26個性狀,經變方分析結果,各性狀在群間及群內,大都呈顯著差異。而且在群內之變域非常大;產量、百芽重、成葉百葉重及萌芽密度等性狀之平均值,在群間以紅茶群較大。綠茶群與包種烏龍群較小;在茶季間之差異,產量、百芽重則以春茶較大,夏茶與秋茶較小,發酵力CTaL值 (氯仿測試) 及PPO活性等性狀以夏茶較高,春茶與秋茶較低。
遺傳率:百芽重、第二嫩葉長、產量、成葉百葉重、成葉葉面積及樹冠、樹高等性狀,在各群間或不同季節間都很高。達90%以上;CTaL值及PPO活性之遺傳率在綠茶群及包種烏龍群較低。在紅茶群較高,其餘各性狀之遺傳率稍低且隨不同茶類或不同茶季間稍有差異。
表現型相關:在綠茶群及包種鳥龍群之產量與萌芽密度、樹高樹冠、呈顯著正相關。而在紅茶群之產量則與百芽重、芽葉面積、樹高、樹冠呈顯著正相關。發酵力PPO活性與CTaL值,無論在三個群或不同茶季間,呈顯著正相關,但與葉厚呈顯著負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