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0卷,由李清柳發表之「青心烏龍茶園機採之技術改進研究:剪枝時期與剪採深度對各季茶產量之影響」研究論文。
青心烏龍茶園經長期機採後,茶芽因密度增高而容易變得薄小,影響茶菁的產量與品質,經以冬季及春茶後分別實施淺剪枝,並利用慣行留一本葉與夏茶及六月白茶季實施淺採的方式進行試驗。
結果顯示:冬季淺剪枝比不剪枝,在春茶提早4-5天採茶,春茶後淺剪枝,則於夏茶後各茶季,均比冬季剪枝提早4-8天採茶。夏茶及六月白茶季淺採比全年慣行剪採,在茶樹年平均生長量,樹高增加1.2-1.5公分,樹冠擴展2.1-2.7公分。對較矮小的機採茶樹值得採行。
機採茶樹經淺剪枝後,茶芽密度平均降低22-24%,經2-3次茶季剪採才趨平衡,處理間已無顯著差異。茶芽百芽重在淺剪枝後有增加趨勢,秋、冬茶季芽重,春茶後剪枝者均比冬季剪枝高,並呈顯著差異。各處理淺剪枝,均會使次季茶產量減少,到秋、冬茶季才漸趨平衡。
以產製部份發酵茶著重的春、冬茶季之合計產量而言,春茶後淺剪枝處理每小區40公尺行長平均重38.5公斤。佔全年總產量53.7%。冬季剪枝處理則平均重 29.2公斤,佔全年總產量39.8%。可見春茶後即行淺剪枝的處理較能增進春、冬茶季的產量,所佔全年總產量比例亦提高,對茶園的耕作利潤相對的能有提升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