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取自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桃園文獻第4期「政治與族群」:許信良,1941年出生,中壢人。求學時對於政治充滿熱情,因此報考政治系也加入國民黨,受到英國留學期間見聞刺激,決心追求普世價值。回臺後與張俊雄管理《大學》雜誌,開始批判時政。最後,在參選桃園縣長期間發生了中壢事件,也改變了台灣政治。
民國67年,中美斷交使得國民黨停辦選舉並逮捕余登發父子,藉機打擊黨外勢力。為營救余登發父子,他與黨外人士前往高雄發動戒嚴後第一次政治示威,引發「橋頭事件」,他也被解職。
停職期間,他接手黃信介創辦的《美麗島》雜誌,成功凝聚黨外力量,所以兩年後國民黨批准他的出國申請以解緩國民黨和黨外勢力的衝突。他在68年9月離臺,同年12月就發生「美麗島事件」,隔年又發生「林宅血案」,臺灣一度政治氣氛十分詭譎,在美國他與彭明敏、張燦鍙等人奔走,最終在美國介入下,美麗島大審才得以公開審判。
在美期間,他與同伴於75年成立「臺灣民主黨建黨委員會」,當時兩大訴求:第一,要求人民有基本的「返鄉權」;第二,挑戰戒嚴,要求開放黨禁、報禁,並宣布我們要在年底前將該組織遷回臺灣。但國民黨極力阻止返臺。他們多次用各種正常管道都難以返臺,最終以偷渡返臺並被查獲,後遭判刑十年,直到79年時才特赦出獄。
對於對抗獨裁政權,他相信耐心的重要,更提醒自己隨時充實自身,思考著臺灣的未來,期待有一天執政時能發揮所長。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