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

跟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有關的相片,共13張
跟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有關的相片,第12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

文章取自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桃園文獻第4期「政治與族群」:民國38年,在「戒嚴令」和「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的施行下,憲法應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完全被剝奪。地方選舉雖有些國民黨之外的人士從政,基本上國民黨威權體制壟罩台灣,直到66年的「中壢事件」後國民黨之外的反對力量才逐漸上台,並改變台灣的政治版圖。


許信良本是國民黨培育的本土菁英,留學回國後受提名於61年選上省議員後,開始批判起當權者,引起國民黨人不滿,但強烈的批判讓全國大眾知道許信良是為對抗國民黨現行體制的人物。而這觸犯到了當權者的底線,當權者能夠允許黨外勢力在地方上的小成功,卻絕不允許全國性的反對派人物出現。

許信良決議參選桃園縣長,正是挑債當權者的底線。面對眷村鐵票,許信良堅守「中間路線」、「打縣黨部不攻國民黨中央」的策略,並在競選總部擺上國民黨諸革命先烈的照片,形塑自己不悖國民黨創黨初衷和進步性,為防止作票現象,更喊出「只有共產黨才作票,發現作票立即喊打,打死共產黨」的反制策略。

面對挑戰,國民黨仍以作票來反制,其結果就是中壢事件的爆發,許信良以23萬多票贏過對手的14萬多票。政府雖消息封鎖,一星期後仍由媒體報導出來。

中壢事件的政治意義,在於黨外聲勢大漲,黨外人士以及支持黨外的群眾面對國民黨的恐嚇鎮壓不再害怕,也將民主運動推向新的階段。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臺灣民主運動的分水嶺──中壢事件 / 撰寫者:張富忠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6399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撰寫者
張富忠
創作者
張富忠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9/09/30
ISBN
2414-7729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