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取自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桃園文獻第3期「環境與文化」:此篇訪談紀錄以姜金龍及姜金蘭女士兩人為主。姜金龍係新屋區人,大學就讀中興大學農藝系,他原想效法同學轉系,卻因叔叔告訴他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正在家鄉動工,勸他留在農藝系。在碩士班畢業、服完兵役後,他順利進入農改場工作,因緣際會下接任雜糧研究室主持人的工作,其後他陸續完成玉米、甘藷等新品種的改良與推廣,如頂呱呱的薯條就是由「桃園一號」的甘藷而來,並能與麥當勞的薯條相提並論,這使他相當驕傲。而如花卉、稻米的研發,在其努力之下,屢屢獲獎;他及同仁有感於早期的農業知識都是用平面媒體來宣傳,隨著資訊時代來臨,臉書及LINE皆成為推廣農業的資訊平台。
姜金蘭則是姜金龍的姑姑,昭和12年生,因為政權轉換之故,她並未上學讀書,長大後就嫁給曾擔任過新屋鄉後庄村村長的先生,一直從事農業的工作。她回憶在民國54年開始政府推動農地重劃,許多人不了解其中好處,她則是支持政府政策。她家也是佃農的身分,受惠於土地改革,她家才有翻身的機會,其後只要有存到錢,就會積極買地。
姜金蘭也十分信賴農改場,農民的新技術都是依靠農改場的免費推廣,讓農民直接受益,如今她的農場以企業化的方式繼續經營至第三代,以有機的概念持續經營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