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野生茶樹種原保存及利用 I.台灣眉原山野生茶樹調查

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9卷,由王兩全、何信鳳、馮鑑淮、陳右人與邱再發共同發表之「台灣野生茶樹種原保存及利用 I.台灣眉原山野生茶樹調查」研究論文。

眉原山野生茶樹調查結果顯示野生茶樹分布密度最多之海拔高度多在1,450~1,550公尺間,其中以135林班第6小班內之茶樹幹徑最粗,其最大者在胸高處之幹圍達110公分,樹高達10~12公尺,約在6公尺高開始分枝,也為該區茶樹之王。

野生茶樹再生能力甚強,經調查發現許多曾受天牛危害以致倒伏之主幹枯死者,仍能自地表殘餘之健全處再生,形成粗壯之再生主幹,而再生主幹最大幹圍有達80~90公分者。受天牛危害主幹如果僅存半邊,而該半邊也僅存一部份木質及皮層,但其頂端分歧仍能繼續生存,或因主幹受害後在高處折斷也能自頂端皮層萌發再生芽而形成粗壯枝幹。

野生茶樹長成以後,只要其枝幹可供天牛幼蟲維持一個世代以上之食料,可能即受到相當程度之危害,主幹內部也面目全非。而小葉種茶樹多數不受天牛危害,其主要原因也可能是其體積未能供應天牛幼蟲一世代食料之關係。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賴正南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9
  • 時間起
    1990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