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霧祠建於花蓮港廳花蓮郡蕃地tatsukiri,立霧祠的鎮座年代及祭神,在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的「神社及社一覽表」中,並未見到相關記錄。立霧祠及其他的蕃地神社,大致與臺灣各地神道相關信仰相同,以開拓三神與能久親王作為主要的祭神。立霧祠出現的時間應該是晚於昭和9年(1934),甚至是在昭和12 年(1937)全臺「皇民化運動」展開,各地大規模興築的神社之一。
立霧祠位於今日秀林鄉第六公墓南側水泥道路一帶,由此步上約數百公尺,通過墓園,可見原立霧祠的階梯與一對只剩龜腹遺構的鳥居殘跡,而在此處原為一處平地,疑似原立霧祠拜殿舊址處;再通過數座的墓園往山邊前進,可見一條約80公尺長的階梯,這是通往神社本殿的階梯,登上階梯又是一處平台,即為立霧祠本殿的位置處。
戰後,當地部落因為缺乏墓地的空間,於是就在立霧祠舊址處闢起了墓園,當地人將一對石燈籠拆除丟棄在原參拜道旁的樹林,當時還留有一座鳥居,後來崇德天主堂的神父因為常到新城天主堂去拜訪在那任職的朋友,所以他知道那是日本神社的石燈籠,一來覺得美觀;二來也覺得這是古蹟,應該要保存,於是便和教友合力用牛車從立霧祠舊址處搬運回崇德天主堂前安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