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簡介 描述資料(200~500字/科普化): 仙跡岩是台北市文山區景美地區的一處郊山。早期稱溪仔口山 (景美溪的出口就在附近),後改稱景美山,海拔144公尺,面積約10.8公頃,是南港山系的支脈。因稜線上的一塊岩石留有仙人呂洞賓的足跡,故稱仙跡岩,是台北市唯一因神仙而得名的一座山。 仙跡岩因周圍木柵路、興隆路,仙岩路以及景興路的陸續開通,聚落逐漸密集,遂由郊山搖身一變,成為車水馬龍的市區中之一處休閒場所。不管平日或假日,總有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樂山之人”前來造訪;也經常看到全家出動的親子遊畫面。此種現象,要歸功於仙跡岩山勢不高,又有多處登山口,四周共有16個登山入口,計有11條登山步道。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仙跡岩有響叮噹的八景,此八景乃依山勢、步道、自然景物及建築物(涼亭、廟宇)而命名,為了與台北市大地工程處推出的另外八景有所區別,我們稱之為仙跡岩舊八景,茲分述如下: 一、長壽梯:拾階而上長命百歲 在景興路243巷的登山口,建有雄偉華麗的牌樓。牌樓兩側之石柱有一對長長的對聯:上聯為 仙駕祥雲 爭說文山曾顯聖 下聯為 跡留古廟 是真景美好風光 由此拾級而上,共有78階,此處石階於民國90年)重修過,但坡度較陡,於107年3月再次整修,已較平整好走。登山由爬階梯開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辛苦些,但如能持之以恆,或常常為之,定能長命百歲。 二、登仙坡:如臨仙境神化昇天 走過78階的長壽梯,拐個彎,繼續往上爬梯,此段步道也是石階,但寬 度較窄,總共有159階。此段坡度較長壽梯陡些,所以每踏上一階,就覺得與仙人的距離拉近一些些,故有「如臨仙境神化昇天」之感! 三、凌雲路:濃蔭密佈超俗脫塵 走到登仙坡的盡頭,右側有一寺廟「紫範宮」。由此開始,步道變寬,路面是平整的緩坡。右側是滿覆植被的山壁及高聳入雲的樹木,是故濃蔭密佈;左邊是爬滿藤類植物和矮灌木的山崖,放眼左朓,景美市區近在眼前。走在這段步道,空氣清新、視野極佳,真有凌雲壯志的感受! 四、明遠台:登高遠眺盡覽美景 明遠台位於景美山稜線最高點的附近(西側),因地勢高聳,視野開闊,適合遠眺。此處建造一座木造方形涼亭,並附有座椅,遊客走累了,可以在此歇歇腳,更可憑欄遠眺,向西望去,可以看到新店溪、尖山、觀音山及林口台地等;北望則有寶藏巖、蟾蜍山、福興山、中埔山、中埔山東峰……稍遠處,尚可看到五指山系,更遠處可見大屯山系;往東看,可以看到興隆山、馬明潭山,更遠可見二格山系(木柵方向);向南望,近處為景美溪,遠處為二格山系(新店方向)。在此,可以享受「登高遠眺,盡覽美景」的樂趣。 五、逍遙嶺: 登嶺四顧物我兩忘 逍遙嶺在凌雲路途中之右側叉路,往上連接稜線。是一條斜坡階梯,坡度適中易走,很快就能走到稜線。沿途樹木蓊鬱,生氣盎然,不禁令人陶醉於眼前的美景中;上了稜線,視野奇佳,可以看到近處的世新大學、木柵路一段和景美溪橋,更可細數遠處的二格山 系山頭,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六、御風亭:遮陽避雨小憩暢敘 由凌雲路往東前行,不多時,會看到一座六角形的涼亭,古色古香,饒富詩意。此亭叫御風亭,又名慈善亭。此亭西側的兩根柱子,寫著一副對聯:仙境非遙由此進跡痕長在引人來。意味著先人足跡吸引人們一探究竟,且就在不遠的地方。走累了,可以在亭中坐坐,歇會兒,聊聊天,分享彼此的食物。涼風吹來,令人有如仙人「御風駕雲」之感受。 七、根抱石:根抱巨石懸而不墜 根抱石位於稜線上,旁邊有一座小小的方形涼亭。她是植物的纏勒現象,一棵島榕的根部將一塊石頭牢牢的纏勒著。起初,還看得到石頭,隨著島榕根系的增生,遂將石頭完全包住。而今,只見盤根錯節的榕根,卻看不到石頭了。桑科榕屬的植物,如雀榕、島榕,具有很強的纏勒能力,利用自己的根系(包括氣生根),往往將緊鄰的植物纏勒致死,是森林中無聲無息的殺手。 八、仙跡岩:仙人足跡傳為美談 這塊岩石在景美山最高點(二等三角點、一等衛星控制點)附近,傳說中留有仙人呂洞賓的足印,景美山也因此稱為仙跡岩。此塊岩石是砂岩,表面光禿,植被稀少。為防遊客攀爬,在這塊岩石附近建有兩座長方形涼亭,一則以防意外發生,另則作為遊客休憩和遠眺之場所。 |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