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四角吊網_傳統四角吊網結構

傳統四角吊網結構

早年的構造全部都由竹所製,舊時竹筏用幾十枝大竹子編成,最少長約十幾公尺,寬約三公尺,小屋以茅草編蓋而成,整座四手吊網的構造分為船底部的「罾排」;前端以竹子製作、能拉起在水中網子的「罾篙」;後端穩固漁網,以較粗壯的木頭製成的「罾徛」;掛網子、連接罾篙、以孟宗竹製作的「罾籽」。通常長約35呎,一條船會有四枝,必須由經驗老道的師傅測過竹子彈力,挑選兩雙力度相當的竹子後,才能一起使用;掛在兩組罾籽之間的漁網稱作「罾網」;中間的輪軸為「罾輪」;最後是船上的小房子,有人稱作「船屋」也有人稱作「罾仔寮」,其可當房也可當工寮使用。


(備註:罾,中文唸法為ㄗㄥ,閩南語唸法為tsan,指「四邊架有支架的方形漁網」。)

(備註二:篙,閩南語唸法為ko,指「長桿型的用具」。)

(備註三:徛,閩南語唸法為khiā,動詞可以指「站」,而名詞則可以指「物體中能起支撐作用的部分,多是直立形狀」。)

資料來源參考: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字典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行人股份有限公司
  • 創作者
    廖芷瑩
  • 時間資訊
    入庫日期
    2019/10/21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