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茶赤葉枯病之研究(Ⅱ)-不同病原菌株之病原性及影響病原菌孢子發芽的因子

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5卷,由曾方明與陳際松共同發表之「茶赤葉枯病之研究(Ⅱ)-不同病原菌株之病原性及影響病原菌孢子發芽的因子」研究論文。

茶赤葉枯病由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Cook) Bulter (Glomerella cingulate (Stonern ) S.&Sc.) 所引起的,為本省最主要茶樹病害之一,有關研究非常少;本試驗將探討(1)不同C. camelliae菌株對青心烏龍之病原性,(2)溫度對產孢之影響,(3)溫度、孢子濃度及時間對孢子發芽及附著器形成之影響。

將菌株No.24、25及105培養於酵母抽出物培養基,以噴霧刺傷接種法接種於青心烏龍二年生盆栽,其中No.24及No.25二菌株在刺傷的部位可產生典型的病徵。

取此二菌株做以下試驗。二菌株之產孢溫度為16~36℃,而No.24最適產孢溫度為28℃,No.25為24℃,低於16℃或高於32℃有阻礙此二菌株產孢。在最適產孢溫度下No.24較No.25產孢量多很多,附著器形成亦有相同之趨勢。分生孢子發芽及附著器形成隨時間增加而增加,在分生孢子培養24小時後發芽率可達90%以上。No.24之最適發芽溫為24℃,高於或低於24℃發芽率遽減,菌株No.25最好發芽溫度為16-28℃,最適發芽溫度為28℃可達99%。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賴正南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5
  • 時間起
    198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