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和柴魚博物館

三和柴魚博物館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三和的柴魚工廠,始於日治時代昭和初期的宜蘭人林朝金,當時工廠所在地在今海巡署營房。林朝今的工廠規模不小,提共附近居民不少就業機會,為很多在三和成長的七、八十歲長者共同的記憶。約於民國36年(1947)工廠發生火災,於是遷到今三和派出所附近,遷廠後不再生產柴魚,改製作煙仔魚片(鹹魚片)。戰後,在三和製作煙仔魚片的尚有林竹圍。民國64年(1975)是三和柴魚生產的高峰,柴魚工廠多達四家。由於臺東附近海域受到工廠廢水汙染,鰹魚產量日漸減少,民國67年(1978)開始,三和的柴魚產業逐漸式微。林富東(林竹圍之子)到日本訪問,目睹日本人對產業文化與歷史的珍惜備受感動,於是開始省思:為何不讓「三和人生活過的事、柴魚工廠走過的路」保存下來,作為教育下一代的歷史教材。於是開始籌設「三和柴魚博物館」將閒置的工廠擴建成博物館,以三和及柴魚工廠的歷史為主題。此篇詮釋資料主要參考《日出臺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一書。此書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於2010年出版,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林榮登。此書以地點為軸,分述各地族群、宗教、產業、自然地景與文化。南迴綠島族群多元,包括排灣、阿美、魯凱、閩南、客家、外省族群,透過不同的篇章與地點,本書一一詳述此多元且豐富之景況,並且透過蒐集大量照片、文獻考證,呈現各地獨特之文化底蘊、產業特色、宗教信仰等特色。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檔亦請勿任意切割使用與散佈。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資料來源
日出台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
撰寫者
彭于容
創作者
趙川明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0/12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