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崑崙坳古道(赤山碑南道)

崑崙坳古道,是清代「開山撫番」所開闢的第一條橫貫道路,史上稱為「南路」,與羅大春所開「北路」(今蘇花公路前身)、吳光亮所開「中路」(八通關古道)同時動工,是最早完成的。同治13年(1874)3月發生牡丹社事件,顯露日本人意圖侵占東臺灣的野心,督辦臺灣海防大臣沈葆禎,因此奏准朝廷開闢通後山道路。光緒8年(1883),三條崙古道開通,地形險峻難行的崑崙坳古道,逐漸被人遺忘。民國82年(1993)10月,楊南郡等學者實地踏查古道,發現古樓舊社的清軍營盤址被林務施工單位推倒,社內石板屋坍塌,盤營址下方有昭和13年(1938)所建的近黃吊橋。此篇詮釋資料主要參考《日出臺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一書。此書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於2010年出版,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林榮登。此書以地點為軸,分述各地族群、宗教、產業、自然地景與文化。南迴綠島族群多元,包括排灣、阿美、魯凱、閩南、客家、外省族群,透過不同的篇章與地點,本書一一詳述此多元且豐富之景況,並且透過蒐集大量照片、文獻考證,呈現各地獨特之文化底蘊、產業特色、宗教信仰等特色。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檔亦請勿任意切割使用與散佈。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日出台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
  • 撰寫者
    李怡亭
  • 創作者
    趙川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0/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