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陳家石板屋

有關大武山地區石板屋的漢文記錄,較早出現於清代巡臺御史黃叔璥著《臺海使槎錄》所記載傀儡山27社風俗,背山面溪,後高前低的石板屋,既可防颱,又有防禦敵人的功能,排灣人和魯凱人利用山林地形,在山凹險隘之處建立部落,以自然界的石板、木頭建築家屋。民國71年(1982),介達國小教師陳參祥自屏東霧臺載運石板到嘉蘭山上,與父親、兄弟合力建造村裡唯一的石板屋,手法和構造襲自古老傳統。陳參祥之父陳六九、母陳金蓮都是魯凱族人,石板多由陳六九敲製,梁柱木雕由他的木雕師朋友雕刻,一家人以原始手法建造石板屋,5年後完工,陳六九也在完工後逝世。陳參祥特地在石板屋旁建立一間鐵皮屋,展示石板屋的建造過程與祖史,屋中陳列各式各樣的陶甕,甕上有百步蛇的圖騰,延續著魯凱族傳統與石板屋文化。此篇詮釋資料主要來源為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之《日出臺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一書,此書出版於2010年,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林榮登,期能透過深入描寫各地點,呈現南迴、綠島獨特之歷史文化、宗教、自然地景、生態、族群等資料。南迴地區囊括知本溪以南、塔瓦溪以北、西抵中央山脈、東到太平洋的地區;綠島書寫則涵括全島。南迴綠島地區擁有豐富且獨特的文化底蘊,相關之人物、歷史事件、自然地貌、宗教信仰,皆透過不同篇章,一一傳達予讀者。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檔亦請勿任意切割使用與散佈。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日出台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
  • 撰寫者
    李怡亭
  • 創作者
    趙川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0/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