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太麻里

太麻里在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兆貓裡、朝貓籬、大貓狸、大麻里等,均由排灣族語chabari音譯而來。光緒21年(1895)臺灣割日,第二年5月,日本人正式佔領臺東,將大麻里改為太麻里。太麻里本為大麻里社的領域,為了進入臺東平原的門戶,清光緒14年(1888)開始,清廷派有埤南防屯兵駐守,日治時期,日本政府也曾派憲兵隊駐守。大麻里社為排灣族大社,金崙溪以北都是太麻里社的勢力範圍,常與恆春半島瑯橋各社的排灣族發生衝突。最遲在清光緒年間,大麻里社就已分化成三社:大麻里社、家條邦社、立里社。太麻里的宗教信仰,漢人以傳統的民間信仰居多,順安府為共同信仰中心;原住民則多信仰基督教派,聚落中有天主堂、真耶穌教會、長老教會。此篇詮釋資料主要參考《日出臺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一書。此書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於2010年出版,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林榮登。此書以地點為軸,分述各地族群、宗教、產業、自然地景與文化。南迴綠島族群多元,包括排灣、阿美、魯凱、閩南、客家、外省族群,透過不同的篇章與地點,本書一一詳述此多元且豐富之景況,並且透過蒐集大量照片、文獻考證,呈現各地獨特之文化底蘊、產業特色、宗教信仰等特色。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檔亦請勿任意切割使用與散佈。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日出台東:南迴.綠島文化景觀
  • 撰寫者
    李怡亭
  • 創作者
    趙川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0/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