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茶業研究最近之發展 (1985年)

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5卷,由邱再發發表之「臺灣茶業研究最近之發展 (1985年)」研究論文。

       臺灣省茶業改良場是本省唯一茶葉研究機構,近年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已命名的六個茶樹新品種臺茶12號、13號、14號、15號、16號及17號已供應與推廣茶農種植,這些新品種均適合半發酵(包種及烏龍)茶之製造且具有質量均優之雙重特點。

       2. 茶條扦插於含蛭石、泥炭、砂之混合物培養之穴植管並做營養液栽培時,茶苗生長十分成功,其生長快速,發根率及成活率高。這種穴植管扦插苗之營養液栽培法優點多,可代替傳統的土壤扦插法將來可能成為最經濟及最普遍的茶樹育苗方法。

       3. 四種性費洛蒙合成劑之茶捲葉蛾及茶姬捲葉蛾田間誘蟲試驗顯示對誘捕雄蛾有效,尤其Adoxophyes  sp. (日本產品)之效果佳。

       4. 烏龍茶的品質與化學成份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咖啡因(CA)及胺基酸(AA)含量與烏龍茶品質有顯著的直線正相關,而兒茶素(Cat),可溶分(SS),總氮(TN)及可可鹼(TB)與品質有顯著的二次曲線相關。利用逐步多重回歸分析選擇如下最佳多重方程式,可以預估烏龍茶之品質。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賴正南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5
  • 時間起
    198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