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荖漏事件為臺東史上最大規模的抗日事件,日人稱為成廣澳事件。
明治43年(1910),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開始實施五年理蕃計畫,決定收繳原住民武器以防事端,並先從臺東廳內阻力較小的阿美族地區開始,沒收所有火銃,造成民怨。
明治44年(1911),都歷派出所巡查福間彥四郎斥責轄內各社修築道路怠惰,並與都歷社副頭目Raoron爆發衝突,福間彥四郎當各社頭目面前怒擊Raoron面部,引發都歷本社頭目Asan及其他社頭目、代表的激憤,遂將福間彥四郎殺死。
麻荖漏社頭目Likaru聞訊響應,於7/25深夜北上襲擊成廣澳支廳,僵持數小時後阿美人圍攻支廳不下,就劫奪日人衣物家具後退去。
7/26凌晨,阿美族五社聯軍與日人對陣,因日人槍枝數量與射程優勢造成阿美族人不少死傷,所幸阿美族佔人數優勢,派一批人繞道襲擊並進攻成廣澳支廳。日人緊急調集臺北廳、宜蘭廳、臺中廳與臺南廳支援,7/29在富家溪畔(今三仙橋下)對陣。警力經月餘仍無法讓阿美族人屈服,經馬蘭社大頭目馬亨亨出面勸說,事情才宣告平息;日人為避免激起更大事端,並未擴大追究,但報復手段則不能免。
民國97年(2008),成功鎮公所為紀念此一事件,特向原住民委員會爭取經費,在三民里內獅子山、日治時期新港社原址設立阿美族英勇抗日紀念碑。
本文字摘錄自2009年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之《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透過實地勘查與座談,凝聚共識,呈現東海岸文化地景以及人民與土地歷史的連結,突出在地珍貴特性。本書考證詳實,因此取用推廣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