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糖廠緊鄰台11線海岸公路,為臺灣東部製糖產業發展的見證。
最早由高雄望族陳傳與宜蘭殷商黃再壽合資於昭和12年(1937)所建,名為「東臺製糖會社」。二戰時因遭美軍轟炸而停止生產,戰後一度復業,但因景氣不佳民眾消費力不足而被迫停工關廠。
民國49年(1960),新竹人黃木水率領家族來臺東勘查廠房,黃木水憑著豐富紅糖製造經驗以及都蘭在地有利條件(氣候和勤勞的人力)。毅然投入重資修建工廠。當時也獲得地方政府及東河鄉仕紳的支持,使甘蔗推廣得以順利進行,甘蔗種植區涵蓋整個東河鄉、部分的成功鎮以及卑南鄉利吉地區。工廠於民國51年(1962)完工,並經數年努力產量逐漸增加。民國65年(1976)的壓榨期,甘蔗壓榨量達到5600萬公斤的高峰,躍升為全國紅糖產量第一的私人製糖工場。外銷到日本的紅糖因品質好、風味特殊,為日本消費者所喜愛。
民國70年代中期後,臺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工資巨幅上揚,農業勞力嚴重流失,造成很多紅糖工廠歇業。新東糖廠一時成為全國唯一的紅糖製造工廠。民國79年(1990),有鑑於時代變遷,乃決定在民國80年(1991)壓榨期結束後停產。
新東糖廠從日治至今,已有70餘年歷史,實有保存價值,於民國91年(2002)正式登錄為臺東縣歷史建築。
上述文字摘錄自2009年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之《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由趙川明、林韻梅主編,意在透過與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座談與實地探勘,凝聚共識,以東海岸地文化地景為全書主軸,勾勒出與東海岸相關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景觀資訊。全書考證詳實,因此,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