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蘭遺址位於都蘭西北方一公里之平緩海階地上,早在昭和2年(1927)日本學者鹿野忠雄就曾進行過地表調查,昭和9年(1934),都蘭公學校校長佐藤政明及教師西東崇義曾先後進行試掘,發現一座長方形岩棺。民國41年(1952)石璋如、宋文薰兩教授做過初步調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也曾進行調查,共發現兩列巨石群。民國84年(1995)臺大人類學系連照美、宋文薰教授進行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根據發掘的結果,認為都蘭遺址具有多樣巨石遺留類型,且位於巨石文化圈的南緣。研究者認為都蘭遺址除了顯著的巨石文化特徵外另有繩紋陶與卑南文化特徵。
都蘭遺址在民國77年(1988)被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95年(2006)修訂公告成為縣定遺址,共分為「岩棺區」和「石壁區」。石棺區及石壁區已現地保存方式展示,設有簡易遺址步道,遺址步道由社區協助整理附近環境。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現在正積極籌設兼具保護文化資產及提供國民知性旅遊的「都蘭遺址公園」。
本文字摘錄自2009年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之《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透過實地勘查與座談,凝聚共識,呈現東海岸文化地景以及人民與土地歷史的連結,突出在地珍貴特性。本書考證詳實,因此取用推廣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