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河天主堂

民國45年(1956)錫質平神父在東河現在教堂的前面,向阿美族人雅法Yafa購買水田,興建教堂與神父宿舍,這是第一次建堂,可是沒幾年因失火而毀壞。
民國48年(1959)第二座聖堂落成,由教友負責整地、用牛車到海邊搬運砂石。民國53年(1964)因為教堂不敷使用,池作基神父購買現在東河天主堂土地,募款籌建新堂;民國54年(1965)落成,由花蓮監牧區費聲遠主教祝聖啟用,彌撒中的聖歌首次採用阿美語。新建的東河天主堂為方形建築,外觀分為兩層,上小下大,象徵諾雅方舟。聖臺佈置象徵耶穌為萬聖之王,上方懸吊的紅色方形木板象徵王者之冠,左右各以紅磚砌成一長條狀代表王座扶手;聖堂內右側另設小祭臺,供奉聖體櫃。
本文字摘錄自2009年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之《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透過實地勘查與座談,凝聚共識,呈現東海岸文化地景以及人民與土地歷史的連結,突出在地珍貴特性。本書考證詳實,因此取用推廣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
  • 撰寫者
    張簡新卉
  • 創作者
    趙川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9/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