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河橋兩岸的史前遺址群

馬武窟溪南岸的山坡有白色石灰岩巨石,周圍散佈著帶肩、帶槽的單石,這裡是大馬一號遺址,屬於麒麟文化。遺址下方的東河國小師生常在學校後方附近踢到陶片及石器。民國79年(1990)、81年(1992)年,東河村聚落與大海之間的海階、溪口又陸續發現卑南文化晚期和靜浦文化遺址,被命名為大馬二號、三號、四號;其中四號遺址間有兩種文化層,且在卑南文化層發現堆石牆遺跡,然而在海岸公路改道時被怪手剷除。
小馬一號遺址屬於卑南文化早期,昭和10年(1935)即被鹿野忠雄發現,有石棺、陶器、青銅器出土;民國45年(1956)之後臺灣大學考古系陸續在此發現玉玦、玉珠及各種石器。小馬二號遺址發現時間較一號晚,紅色夾砂陶、打製石器出土頗豐;小馬三號洞穴遺址則提供了最清晰的文化遞嬗過程。
東河的過去與現在由於考古遺址陸續出土而有了較清楚的面貌,被考古學者確認是阿美族祖先留下的文化。
本文字摘錄自2009年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之《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透過實地勘查與座談,凝聚共識,呈現東海岸文化地景以及人民與土地歷史的連結,突出在地珍貴特性。本書考證詳實,因此取用推廣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
  • 撰寫者
    張簡新卉
  • 創作者
    趙川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9/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