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歷社的建設年代頗為久遠,名稱源自阿美族語Torik,根據安倍明義的調查,最早移住此地的是Arapanai社的阿美族人Torik與Kirang、Takuru等人,後人為紀念創設始祖乃用為社名。光緒5年(1879),夏獻綸的《台灣輿圖》中〈後山總圖〉,已有「堵力社」的名稱。明治44年(1911)的「麻荖漏事件」,都歷社與麻荖漏社為抗日主力。
都歷社原位於莿桐溪上游南岸高地(今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一帶),阿美族語Katomayan,意為熊出沒的地方。東海岸公路修築期間,日警強令族人遷移到部落現址。
都歷本部落有三座教堂:天主堂、長老教會、安息日教會,以天主堂教徒最多,長老教會次之。因青壯人口外移以及教會影響,收穫祭一度衰退,民國80年代地方有力人士組成豐年祭籌備會,收穫祭得以延續。
此篇詮釋資料摘錄自《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此書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於2009年出版,由趙川明、林韻梅主編,依序介紹臺東縣境內的東海岸文化景點。該書乃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邀集地方文史工作者進行座談蒐集共識後,實地探勘東海岸地景後,經過考證撰寫而成。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使用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