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元年(1875)3月,英籍傳教士李庥(Rev.HughRitchie)到臺灣東部從事傳教旅行,3月30日在臺東寶桑登陸,曾在附近原住民部落施醫傳教,4月8日抵達成廣澳,巡視成廣澳平埔八社,11日前往彭仔存,受該地頭目歡迎,第二天為安息日,李庥牧師在頭目家屋前院,舉行露天禮拜,很多平埔族人前來接受福音,揭開基督教長老教會在東部傳教歷史。光緒3 年(1878)初,阿里港(屏東里港)教會的牧道友張源春,來到後山從事交易,以祈禱水為人治病,「點光三枝後山福音燈臺」,先後建立成廣澳教會(石雨傘教會)、迪階教會(觀音山教會前身,在今花蓮縣玉里鎮三民里)、石牌教會(今花蓮縣富里教會前身),開創長老教會在後山傳教的奇蹟。民國66年(1977),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東部中會新港教會為設教百周年,特於石雨傘教會遺址附近,設立「東臺灣設教百周年紀念碑」。
本文字摘錄自2009年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之《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描寫東海岸文化景觀、族群與信仰。東海岸的族群豐富,計有阿美族、西拉雅族、噶瑪蘭族、布農族、閩南人、客家人與外省人等族群。宗教現況包括傳統漢人信仰、基督教與天主教。全書考證詳實,因此,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檔亦請勿任意切割使用與散佈。


